betway必威

院团委

当前位置: 必威 > 学生工作 > 院团委 > 正文

疫情中媒体工作者的故事|湖北日报摄影记者魏铼:上半年工作的关键词是“难忘”和“希望”

发布时间:2020-09-03 作者: 必威 浏览次数:



1月23日中午,一通电话打给了湖北日报摄影记者魏铼。

“……可能有条件进中南医院的隔离病房,你想不想去?”

“可以啊。”


接到摄影部周立新主任的电话时,魏铼刚结束上午半天的工作,正在返回单位的路上。1月23日上午10点武汉“封城”,在这样一个特殊节点,他需要用相机记录下武汉大街小巷的真实状态。


接下这个任务后,魏铼赶回家收拾了换洗衣物,将九岁的女儿交给父母照顾,然后就简单交代了两句“去医院采访,最近就不回来了。”


当时能进入隔离病房的媒体很少,病房内到底是什么情况,所有人都想要知道。

17年前在外围,17年后进“红区”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魏铼刚参加工作两年,那一次武汉不是重灾区,确诊人数较少,他当时只是在汉口的隔离点外做了简单的采访。17年后,魏铼从“外围”报道走进了疫情第一线的“风暴眼”。


根据非典时期记者前辈们的采访经验,怕摄像设备被污染,裹上塑料袋或保鲜膜之后不好操作,魏铼特意多准备了一个备用机身和一个镜头。带着两个机身三个镜头,他走进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一进医院,他看到的场景就和之前大不一样:平时车位紧张的停车场上车辆寥寥无几,平时人满为患的急诊大厅也只有几个病人,只剩保安和穿着防护服的护士匆匆路过。


隔离病房外,护士长反复问他“你确定要进去吗?”“确定!”为了行动方便,魏铼将上衣一层一层脱到只剩一件衬衫,又在缓冲区一层一层穿上连体防护服、双层橡胶手套、医用N95口罩和防护面屏,整个身体完全被包裹了起来。穿戴完整的那一瞬间,他的近视眼镜就开始起雾。

隔离病房内的陈设和普通的重症病房一样,四周都是白墙,病床上躺着的病人全身插着大大小小的管子,床旁的心内监护仪等仪器不时地闪红灯“报警”,发出高频的“滴滴”声。唯一不同的是,所有的医护人员都穿着一样的防护服,难以分辨出体貌特征,“谁也不认识谁”。


在拍摄中,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上了呼吸机后觉得不舒服,低压着声音从喉咙里挤出几个字喊医生。当时的值班医生立刻走到这个婆婆身边,轻轻拉住她的手,弯下身子一边安慰她一边在她扎着针头的手背附近慢慢地打圈按摩。魏铼说,那一幕让他至今难忘,在隔离病房内,病人能依靠的只有医护人员,除了治疗,饮食起居、清洁卫生也都由他们照料。


疫情期间医院的中央空调没有开放,但一个多小时的拍摄结束后,只穿了一件衬衫的魏铼依然全身湿透。回到缓冲区,他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一层一层反向脱下防护装备,脱一层消毒一次,再把暴露在病房内的相机和镜头喷洒酒精消毒,并用医疗垃圾袋包裹密封。

当一套消毒流程走完,踏出隔离病房的那一刻,魏铼说,“虽然还戴着口罩,但人一下子觉得轻松了好多”。

两个月跑了四千多公里

从这一天开始的两个多月内,魏铼就再也没回过家。一开始,他和另一位同事住在湖北日报社旁边的一个酒店,但由于疫情影响,酒店员工没能按时上班,各种服务设施未能到位,三四天后,他们转移到了报社对面的一家经济型酒店。又过了十几天,第二家酒店被征用作新冠密切接触者的隔离观察点,魏铼和同事被迫转移到了报社临时为他们清理出来的两间员工宿舍内,住宿才得以安顿下来。


在吃饭问题上,他和同事更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报社发的零食临时填点肚子,趁着一些小便利店没关门囤点方便面,方便面吃腻了就换成自热米饭。早上七八点起床,下午五六点收工,有时候遇上临时任务工作到凌晨也不稀奇,每天“连轴转”的生活让他们无暇顾及饭菜的口味,只要能吃饱就行。


出门采访必备的手套、鞋套、口罩和酒精,对他们来说,当时最紧缺的还是这些防疫物品。魏铼手中唯一的一瓶500ml酒精,是他在武昌城区跑了二三十家药店才买到的,药店限购,一人只能买一瓶。因为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用起来非常小心,觉得用一点少一点”。口罩更是各种来源都有,各种型号的都戴过,“也不知道符不符合医用标准,反正只要有了,就赶紧先收集起来”。


湖北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一直都没有停刊,疫情期间的报刊发行更是从春节期间的四个版恢复到平常的八个版,后来加到十六个版,给记者们的工作量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由于部分同事滞留在武汉市外,有的地方年龄较大的记者不便前往,一开始,进入“红区”等危险区域的工作基本都由魏铼和同事柯皓完成,后来周立新主任亲自带队,才缓解了他们的一部分压力。


这期间,最令魏铼动容的一幕发生在火神山医院。汉口医院向火神山医院转运病人时,从救护车上下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医生为他准备了轮椅和病床,但他感觉自己状态不错,示意医生要自己走到病房。当时火神山开放的二楼病区,从一楼到二楼要经过一段一两百米的上坡,一旁的护士帮他拿着病历资料,他就慢慢地一点一点挪上去。快到病房的时候,小伙子看到有记者在病房拍摄,伸出手朝魏铼的镜头打了打招呼。魏铼说,在当时“谈疫色变”的环境里,那一刻如此乐观的情绪表达非常难得。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魏铼平均一天要去两三个地方,来往于武汉市的各个定点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几个方舱医院之间,开车跑了4200多公里。从除夕夜乘军机驰援的450名军医、首批走进金银潭医院隔离病房的上海医疗队护士,到坚守社区保障车队的网约车司机、为市民送物资的解放军战士……他用镜头记录下武汉人民坚强的抗疫之路。


重回正轨,重振希望

3月24日,离开家61天之后,魏铼第一次回家吃了顿饭。在这之前,他都是趁着帮家里购买生活物资的时候,在小区门口和家人匆匆见上一面。


4月8日,关闭离汉通道76天之后,武汉“解封”,在院患者即将清零。湖北日报社的报道方向开始逐渐从集中抗疫转向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魏铼高强度的疫情报道工作也随之结束。


休整了一个多月之后,南方梅雨季汛期来临,魏铼又投入到了防汛抗洪的报道中。8月1日,魏铼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照片,“黄梅考田河,踩到淤泥里被三四个舟桥旅的小伙子拔出来之后”,照片上的他穿着黄黑相间的胶鞋,鞋面上全是泥点,小腿处的鞋帮内侧被泥覆盖。当时,他正在拍摄一处管涌,周围的淤泥夹杂着草看不清楚,他一脚踩进了淤泥里,整个身体立刻往下陷,旁边的几个战士赶紧过去把他拉住才得以脱身。

8月中旬,抗洪抢险暂告一段落,“知名民企湖北行”的活动在武汉举行。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齐聚一堂,投资项目集中签约,助力湖北疫后重振、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魏铼也参与到了相关报道工作中。


魏铼说,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自己上半年的记者工作,那就是“难忘”和“希望”。从抗疫、抗洪到经济复苏,他的工作重回正轨,武汉也已经重新按下加速键。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摄影记者就是一名记录者”,用镜头定格住武汉一个又一个的难忘瞬间,见证着这座城市“每天不一样”的希望未来。



受访者:魏铼 必威1997级校友

文字|武丹萍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采访|武丹萍、呙玉出、于英豪

指导老师:周婷婷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 版权所有 :必威·BETWAY(西汉姆联)官方网站